雕塑的恒久性与沧桑感,锻铜雕塑,与雕塑的物性特征密切相关。古代的雕塑,大多采用石头和青铜铸成,由于这些材料在抗御时间和风雨的侵蚀方面比任何纸质或布质的绘画更具有优势,因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观赏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年代的雕塑杰作,但是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看到与雕塑同样古老的绘画作品。
因此,在所有艺术中,雕塑的恒久性是较**的。与任何平面的艺术,比如绘画相比,雕塑,雕塑的沧桑感也是比较*特的一个方面。由于久经风雨,雕塑,尤其是比较古老的雕塑,不是显示出品相的残缺,就是暴露出在自然的淘洗和历史的激荡中留下的风化印迹。这就使得观赏者常常能够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倾听”到雕塑所储存的时代的回声,雕塑厂家,所记录的社会灾变的磅礴巨响。因此,在这一点上,雕塑也如同建筑,具有石头的史书的价值,即历史的、文化的价值。
雕塑的空间性与体量感是雕塑须臾不可分离的两面。体量是实体空间,空间是虚空的空间,虚与实两种空间的互动和互傍,才构成了雕塑的审美空间。
苏珊·朗格说,“雕塑是感觉空间的能动体积的意象”,其着重点即在主体和雕塑客体之间的空间感觉的对应。雕塑作为一种实体意象,首先是主体直观地、真切地感觉到的意象;其次,是一种空间意象,而且是感觉空间意象,是处于主体的视知觉和身体知觉的敏感性范围内的意象,换句话说,空间是真实的空间,意象是真实空间的真实意象;再次,它是一种能动的体积意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有身体的侵入性和审美的召唤性的积极的意象,而不是像某种巨型的植物或具有体量的某种偶然的堆积物那样,只是一种消较的意象,一种不具有引人入胜的心理感应性和视觉聚合力的意象。
泥塑肖像雕塑的传统历史
中国古代没有人物泥塑肖像雕塑传统的结论并不否定中国古代雕塑营养对当今肖像创作的滋润。事实上不少雕塑家已经在肖像创作中作过做过吸取民族传统的精彩实践。可以断言,几千年的传统宝库曾经并正在继续哺育中国雕塑,包括人物肖像雕刻。并推进其不断演绎。
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肖像雕刻于本世纪从西方引进,铸铜雕塑,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随便把人物肖像雕刻带入了我国。我国较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辈在学成回国之后,陆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反应革命**、爱国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顺应了正在中国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运动趋势,为民族解放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